麻志敏.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3):578-579.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 |
|
投稿时间:2015-11-18 |
DOI: |
中文关键词: 小儿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 神经刺激仪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No 201510515000252) 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中局部神经阻滞“金标准”[1]。笔者以罗哌卡因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定位并联合神经刺激仪,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21±1.21)岁,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11±1.20)岁,C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34±1.40)岁;三组患儿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全部患儿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无穿刺部位感染或者破损,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者。本次研究经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根据美国的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儿术前均给予常规禁食禁饮,进入 |
|
摘要点击次数: 3035 |
全文下载次数: 44 |
中文摘要: |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组应用超声,C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B、C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功率为96.67%,与B组的80.00%以及C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B组的30.00%与C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